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沪优秀历史建筑7成有人住
时间:2017-12-9 作者: 阅读:10343 来源:晨报
上海拥有5批1058幢优秀历史建筑,但其中的7成以上有居民居住或使用,如何在这种高密度甚至破坏性的使用中更好保护建筑本体?上海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大批老城厢建筑消弭其中,如何在改善老城厢居民生活水平与保留有意义的历史建筑之间谋求平衡?……昨日,市政协举办“留住城市记忆——保护城市文化遗产”论坛,就我们这座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如何共生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12月8日对于上海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31年前的1986年的12月8日,上海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代上海不仅是中国商业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也是全国近现代建筑最为众多、风格最为多样的城市,是世界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上海弥足珍贵的不可再生历史文化遗产。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苏智良认为,国内有些地方的古城墙消失了,上海必须以此为鉴,防止出现类似遗憾。“从拆改留到留改拆,既有时代变迁所带来的观念转变,也有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逐步到位”。苏智良表示,城市不仅要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要有丰富的历史遗存与历史建筑,两者错落有致才能体现城市的风度与气质。
  对于上海7成以上的优秀历史建筑都有居民居住该如何更好保护,苏智良建议可以设立负面清单与居民签约,明确居住其中的权利与义务,逐幢、逐里弄地来解决,防止原住民今天热了挖个洞装台空调,明天觉得墙不好看敲敲掉,留下无法还上的欠账。
  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侯卫东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一味通过政府收购民居来保护并不是最优方案,与有居民居住的建筑相比,这种方案缺少活化,有让建筑成为“博物馆”的可能。既要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又要让建筑得到保护性修缮,还是要依靠几条腿同时走路,单一的保护模式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是走不通的。“政府当然有责任引领,但同时也要发挥民间团体、基金会等市场力量的作用。”苏智良如此补充。
  侯卫东认为,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像如今这样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但遗址保护的投入和效益多数时候都不是立竿见影的,可对城市来说,确实一笔不可多得的财产,上海、北京、西安等城市之所以具有辨识度、拥有各自不同的精神气质,某种意义上就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结果。
 扫一扫访问移动站